前沿拓展:上世纪五十年代女性服装
男人穿长衫马褂,女人穿旗袍。
今天,不想再谈疫情这个令人烦恼、纠结的话题,想略谈一下女性审美的轻松话题。
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单位女干部、女职工,城市文化妇女大多身着黄、蓝、灰不同颜色的大翻领、双排扣的干部装、列宁服,代表着新中国女性的形象。
作为建设新中国的新主人,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劳动妇女格外引人瞩目,当时有代表性的是,新位女拖拉机手梁军,驾驶着东方红牌拖拉机的照片登载在各地报纸上,成为全国妇女憧憬和学习的榜样,而农村年轻妇女仍是传统的粗布大襟上衣,肥长裤,意气风发地劳动在农业合作社的田野里,战斗在人民公社的水利工地上,展现了集体化和大跃进时代,妇女们战天斗地的豪迈气概。
六十年代的妇女,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的洗礼,思想观念、精神面貌都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城市街道、在大学校园里,女大学生们引领了那个时代女性审美的方向。夏日的校园里各处飘逸着她们的青春靓影,她们衬衣长裙,手捧课本,三两成群,行走在林荫道上,成为市民和男生们注目的一道风景。
文革时期,女性审美特征发生了巨变,在穿着上,已不见了身穿各色衣裙的女青年,女生们普遍推崇身带红卫兵臂章的军装,胸戴伟人像章的打扮,以这种标志,表现着革命造反派的精神,活跃在各种批斗会、文艺演出和游行队伍中,并清脆响亮地呼喊着“三忠于四无限”和“打倒xxx”的口号。在运动的中后期,大部分城镇高、初中女生和男孩子一样上山下乡,在广阔天地里,身着朴素的服装与社员们实行着“三同”,经历着人生一段艰苦的锻炼。文革风暴稍息,从大中城市开始又恢复了蓝、灰为主的大領上衣和深蓝色的长裤,条件好的开始穿“的确凉”布料的白色衬衫。
与女式服装的大众化相比,那个时期女孩子社会审美观念也有着鲜明的特色,那就是漂亮女孩一定要选择做军人的妻子,退而求其次的也要找一个城镇干部、职工的男孩,为的是子女能入城镇户口。假如有哪位女孩被挑选当了女兵,则成为女孩群体中令人羡慕嫉妒的对象。而有些女孩下乡插队后则与农村小伙结为伴侣,类似的婚事在当时往往当成宣传的楷模,频繁的出现在各地报章杂志上。她们短发、赤脚、戴草帽、手握一把镰刀或稻穗站在稻田里的照片,也成为那个时期张贴在城乡宣传栏中很有影响的宣传画。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获得极大解放,推动着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审美观念反映在中国妇女服装上的变化是的。表现妇女新装的各种展示,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从舞台到T台,广泛流行于大中城市,引领着妇女服装发展变化的潮流,呈现着新时代女性服装缤纷多彩的新形象。在经历了几代人千变万化的流行色以后,今天除中老年妇女喜欢大红大绿的穿着外,绝大多数知识和青年女性不再追求华丽的衣料和复杂的样式,而是向高雅、大方、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拓展知识:上世纪五十年代女性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