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介绍女性服装的书信格式

衣服的另一面
参与:冷芸时尚9群群友
时间:2022年7月16日
庄主:李宁-南京-设计助理
▼ 以下的冷芸时尚圈讨论是就行业问题的讨论及总结。这些分享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并不代表冷芸个人观点)。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能让更多行业人士受益!
在2018年,我看到独立时装杂志VESTOJ主编Anja A.C.在一席演讲的主题是《Why Fashion Matters》,其中讲到了“幸运衣”引起了我的思考。结合着后来在生活上对它的持续反思,我想把它拿出来跟大家做一个分享,也很期待大家的故事!


|一|
VESTOJ的故事沙龙
1.《VESTOJ》
庄主:
大家知道《VESTOJ》吗?或者看过《VESTOJ》主编她在一席演讲的主题《Why Fashion Matters》吗?我看到冷芸时尚圈公众号在去年12月推荐时尚相关的书单里,有1群的芸友就提到了这个杂志。
芸友Noon:
幸运衣VESTOJ的典故大家知道出自哪里吗?
庄主:

(VESTOJ杂志封面)
《VESTOJ》是一本不同于看似很光鲜但内容文章并不引人思考的一般时装杂志的独立杂志,。《VESTOJ》主编Anja认为她所见的是时尚行业的错误一面,她思考着能不能做点不同的事情?能不能使这一切都不同?她说其实也在寻找她自己的声音,于是辞去了时尚编辑这个的高薪工作创办了《VESTOJ》。
《VESTOJ》主编她的杂志不同于一般的时装杂志,大家觉得不同会在于哪里呢?或者觉得一般时装杂志缺的是什么呢?
芸友Noon:
缺的是创意或者真正的价值观?我觉得不同之处是找错误的地方,逆向思考。
芸友张捏捏:
个人觉得是价值观。
庄主:
缺少时尚行业之外的人对时尚的观点和研究。其实这样才能更理解时尚吧?摆脱单一视角。
芸友Noon:
不同的声音与视角,用时尚行业之外的人的观点来指出一些没有发现的问题,也许不够专业,但是足够真实。
芸友张捏捏:
大众化,普适性。
庄主:
她希望有一本刊物能够严肃对待时尚,图片和文字同等重要,还要在工作上是发自业内人同时又保持局外人视角,就找了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等等研究者,共同在学术方面探索时尚,只为更好理解研究对象。
这本书每年出一期,到现在为止共有十期,每期主题分别叫物质记忆、时尚与魔力、时尚与羞辱、时尚与力量、慢、失败、男子气概、真实、资本以及新一期的质疑。每期的名字都可以看出这本杂志的核心。
芸友YOYO:
一般的杂志有好多的广告,与时尚潮流相关的内容,比如化妆品、时尚造型发型类、明星采访等,个人觉得缺少与时尚设计相关的内容,例如艺术性、创新思维等深入的内容。
庄主:
是的,她就提到了这个,而且她说她的杂志有十条必须执行的,其中就有去掉广告。
芸友张捏捏:
近我在看法律方面的一本书《政法笔记》,它的初心和定位与《VESTOJ》如出一辙,我觉得这样的举动在行业里难得,而且是一直坚持做成杂志期刊的形式。
芸友Noon: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芸友张捏捏:
是的,好的内容,一定不是单一的行业塑造出来的。
2.“幸运衣”
庄主:
大家觉得“幸运衣”指的是什么呢?
芸友Noon:
字面理解是“幸运的衣服”,更深入的理解是“适合自己的衣服”?
庄主:
嗯嗯,是“符”的意思。在时尚与魔力那一期,有个时尚行业学者Elisabeth Wilson教授提出了“幸运衣”的概念,即当需要一些额外支持的时候会穿的衣服。
芸友YOYO:
言外之意,遇到适合自己的,能展现出个人独特魅力的服装,就是幸运的。
庄主:
我选了她讲的一个故事,可能会让大家对幸运衣更加有所了解。
《VESTOJ》的故事沙龙邀请了一些在时尚行业工作了30到40年的职业人,有设计师、造型师、音乐家、模特、场景设计师,找出他们个人觉得改变了人生或者人生观的衣服。其中有一个名叫Irene Silvagni的70多岁的女性,她当山本耀司的左膀右臂已经有几十年了,她穿了一件特别大的黑色冬衣参加故事沙龙。
她告诉听众们说她穿的这件外套是十五年前山本耀司送给她的礼物,山本耀司告诉她说这件外套是有魔力的,他没有详细说也没有解释为什么,只是给了她。她感激地接受了这份礼物并穿了起来,她发现每次穿着这件衣服的时候,自己就会觉得更强大一些,渐渐地她察觉到她的上司兼导师在给她这件外套的时候,可能直觉上知道或者感觉到了什么。因为她出生在二战中的犹太家庭,在当时艰难的情况下,父亲因为要养家出去赚钱,从此一去不返,父亲剩下的东西就是一件他以前的冬衣,因为经常搬家,这件衣服也丢了。而山本耀司送的衣服以奇妙的方式让她得到了她父亲那件外套的一些特质。
芸友Maggie由兰:
服饰的力量。
庄主:
对,这就是为什么时尚是很重要的事情。开始Elisabeth Wilson教授提出了类似幸运衣概念,还有那些故事沙龙嘉宾们讲的那些故事。Anja她说她知道了为什么时尚是很重要的事情。对此,我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反思。
芸友Noon:
一件衣服竟然有这样的魔力,为什么有种代际传承的感觉。
庄主:
需要更多的用心和思考吧。
芸友YOYO:
这件衣服在心理上给了她感、无形的力量与勇气。
芸友张捏捏:
已经从初的物质需求到现在的精神需求。
芸友Noon:
原来看见衣服就看见了自己和一些东西。

|二|
衣服和身体的关系
庄主:
好看、舒适和感,给这三个要素排一下序的话,大家会怎么排?是不是会这样排:“好看<舒适<”?可以说下为什么这样排呢?或者其他排序。
芸友高刚强:
我认为好看>舒适>。衣服的第一眼缘很重要。
芸友Noon:
舒适,,好看。
庄主:
是不是在疫情当下“好看”变得不太重要了?
芸友Maggie由兰:
我个人觉得疫情当下,更需要好看的衣服,好看可以带来能量和希望。
庄主:
我觉得我的想法和你接近。
芸友张捏捏:
舒适>>好看。
芸友Noon:
疫情确实让大家的心情都不怎么好,更需要好看。
芸友YOYO:
舒适>好看>,个人觉得舒适是作为一件成衣基础的需求,如果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再有更多的附加值也不会选择穿在身上,挂在家里欣赏的除外。好看是我为什么会中这一件而不另一件的挑选因素。
庄主:
“好看<舒适<”,我觉得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并不是思维顺序,因为这样想的话,那这三个东西就会是注定分离的。就会出现“到底什么是好看的?”“不舒服好看有什么用啊?”“我就喜欢这样,哪怕它是不舒服的!”
我觉得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个要素之后,再把它们倒过来即“感<舒适<好看”,先通过了解自己内心所需,知道核心所在,再去愉悦自己,终散发的就是好看了,这三个东西就会密切联系,个人审美才能建立起来并且更好的扩展边界,对自己有很清晰的认识。在此大家也许有个疑问,“那后散发的好看就真的是好看了吗?这个好看就是别人和自己所共同认为的好看吗?”“愉悦自己就真的会让自己愉悦吗?”“怎么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呢?”
芸友Noon:
有些年轻人为了显示自己有个性吗?
庄主:
嗯嗯,可是有一些年轻人就喜欢“不舒服的”,这个现象是为什么呢?
芸友Noon:
那不一定,不舒服穿在身上就难受。我觉得自己舒服,觉得好看的衣服别人才会看起来觉得舒服和好看。
庄主:
可能是因为别的因素比如归属感,与不舒服相比起来更愿意选择具有归属感的衣服。如果选择个性能让自己感觉很良好,就会去这样做吧。
芸友YOYO:
确实也有很多这种现象,我观察过自己的衣柜,当时冲着好看买的衣服,一般穿不长久。
(1)光好看但不舒适的服饰,穿着不舒服,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多穿了。
(2)有些好看但不舒适的衣服穿久了,不是掉色、掉线等质量问题,总有各种问题,时间长了也不美观了。
(3)每个时期的审美不同,以前觉得好看的,现在并不一定认同。
所以后期购买的衣服,我会选择把舒适作为第一考虑因素。
庄主:
赞同,我也是这样,每个时期的需求也在变化。
芸友张捏捏:
这三种因素之前我也都分别尝试过,其实现在的服装技术已经能做到基础的舒适,其次就是你的设计和样式。我现在的服装都是在精不在多,更注重情感需求,场合的需求和个性表达。
庄主:
接下来的内容和你们这些话有些联系了。
1.归属感(去龄vs显龄)
庄主:
归属感,在此我们引用百度对它的定义,是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某一个体对特殊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的心理表现。
芸友Noon:
比如汉服。
庄主:
对,大家知道去龄和显龄分别的装扮是什么样呢?分别是针对什么人群?
芸友Noon:
去龄是中年群体用粉红或者浅色,显龄是少年群体用黑色或者深色。毕竟谁都有过少年喜欢穿黑色显得自己成熟的体验。
庄主:
是的。去龄我划分的定义为不显示真实年龄,更多的是希望使自己看起来更年轻些的装扮,更常见的是女明星这类人群,好像在目前来看年轻依然还是女明星保住饭碗重要的需求。
芸友YOYO:
职业装?穿上给人专业的印象。
庄主:
还有另外一个现象,更多关于“无关年龄”的态度,装扮上不同于前者刻意追求年轻稚嫩可爱那种感觉,也不会觉得自己要去选大家普遍认为适合年龄的服装。
芸友Noon:
那就是过去的我。
芸友张捏捏:
去龄和显龄的装扮都会涉及到特定的的元素定义,颜色,细节的局部设计感,比如泡泡袖和领口袖口。
芸友Maggie由兰:
还有一种去龄是一种状态和生活态度,比如六十岁就喜欢自己的皱纹,但衣着打扮时髦,如模特马姐。
庄主:
设计上的细节也能体现出很大的不同。在我看来这些人群更喜欢穿很基础的衣服,或者中性服装,在设计上的惊喜感更会让他们感到兴奋。这个惊喜感可以是文化上的共鸣,每个年代出生的人接受到的文化不一样。
所以我觉得设计师要抓住当下是很重要的事情,而实现这目标的方法是把自己浸没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感觉、后记录。
芸友Maggie由兰:
对的,中性更显时尚,不会有老年装的标签和固化着装思维。
庄主:
是的。
芸友Noon:
能静下心来的人很少,能看见真相的人也很少。
芸友YOYO:


(图片来源:小红书@真大白)
庄主:
对,就是大概这样的。我感觉她们很注重细节,就像张捏捏说的。
芸友Noon:
中性服饰还是挺有时髦感的,而不是老年人所谓的大花大红什么的,太限制了。
庄主:
比如我喜欢的优衣库萝卜裤,好像是在2018年上市的。它不同于淘宝上大多简单的上宽下窄,它的巧妙在于有个曲线从裤腰到裤脚,基础款上透露着具有东方特质的柔中带刚。
芸友Noon:
基础的衣服更简单更好搭也更好看。
庄主:

(图片来源:Vogue Runway)
后来在LEMAIRE看到这条裤子与诗人沧桑气质的结合。还有马丁马吉拉也看到这条裤子与硬质材料牛仔碰撞,他们真的是抓到了我的共鸣。
除了文化上的共鸣,设计的细节也可以是功能升级与形式美感的巧妙碰撞,这个挺多见的,比如DIOR 2022秋冬女装的高跟鞋上运动防扭脚带与典雅的绣花。

(图片来源:Vogue Runway)
另外,我觉得大多运动户外服装是在性别和年龄上偏向中性的服饰。
芸友YOYO:
简洁的就是经典的,也是容易互相模仿、流行、平常穿搭的款式。
芸友张捏捏:
那么经典款是怎么定义的?
芸友Noon:
能把简单的衣物穿出灵魂与气质出来,真的是了不得。往往这种人是有丰富的阅历与经历的,并且身材是真的好。
庄主:
去龄也指掩盖自己年龄,希望装扮能让自己成熟一些,可能这样会让自己有些自主的力量。
芸友Maggie由兰:
嗯,这个视角很赞,去龄的另一面。
庄主:
显龄,我划分的定义为与真实年龄相符合。跟YOYO说的职业装体现专业度,有些相似。这在我身边有个故事。
在每年的新年里,我妈妈都会让我帮她选衣服,开始我给妈妈选的是比较知性也很优雅的,我认为这类型刚好,我妈说不行,非要我在搜索框上加中年这两个字,显示的全是我认为土还很老的衣服,可是这让妈妈感觉好。在后来的继续了解,我发现大城市中年女士普遍打扮偏慢一些,小城市小镇中年女士打扮就着急往老的方向。
环境的影响是存在的,而且在这个环境里,穿着与大家的期望相符合,会获得大家的信任从而自信。今年我给自己买了新衣,是优衣库白山联名系列的夹棉衣,因为是中性服装,而且对身材修饰度也不高,我和我妈都很喜欢。我就给我妈穿着试了下,挺好看,皱纹在衣服的衬托下更加大气美丽了,还有些优雅。
芸友YOYO:
我给爸爸妈妈挑的服饰,他们总觉得那是年轻人才会穿的,而我却认为他们这个年龄刚刚正好,年轻人不一定能驾驭。
芸友张捏捏:
人心底的情感表达通过服装外化,对他们这个群体来说,这个现象产生的是积极作用。
庄主:
赞同。在这件事情上我跟我妈互相影响也都有所成长,我觉得跳出大众定义还是跟随环境它们并不是相对立的事情,或多或少,取舍在自己。
芸友高刚强:
但有的老年人穿得反而比中年人还花哨,每个年龄层次的想法还是不一样的。
芸友Maggie由兰:
也需要我们辅助她们实践,否则她们自己不敢尝试,她们只想和周围的人一样,不想和别人不一样的心理而选择。
庄主:
是的,他们有他们自己的需求。
芸友Noon:
人人都怕不一样,可是不一样真的是财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好兆头。
芸友Maggie由兰:
大多数人害怕不一样,还有小部分想要不一样,80后,90后和00后大部分估计都想要不一样。
芸友Noon:
跟别人不一样有独特的竞争力才能脱颖而出,都一样那真的是内卷,还卷不出什么。
2.质感(去皱vs易皱)
庄主:
质感,指物品的材质、质量带给人的感觉。我们来想象哪一个面料适合坐着办公的职业人士,使他们起身时就可以不用顾虑自己的穿着哪里起皱了吗?
芸友高刚强:
涤粘,真丝,腈纶,锦纶类面料。
庄主:
真丝它确实适合作为坐着办公的职业人士的穿着面料,质地很柔软光滑,还很轻盈穿着凉爽舒适。
芸友高刚强:
棉不合适。
芸友Maggie由兰:
醋酸,免烫面料。
芸友YOYO:
全棉很容易起皱的,熨烫比较麻烦。
芸友Maggie由兰:
今天看到一款丝麻棉的混纺面料,质感很棒,并且不易皱。
庄主:
易皱的亚麻也是很好的选择,因为这个面料本身就带有褶皱,也不怕再皱了,还具有抗菌吸湿功能,也很凉快。

(图片来源:MS MIN官网)
除了面料带给人的直接感觉,我们也可以在面料上进行搭配和设计,更进一层带来愉悦感觉。
芸友张捏捏:
是的,有些服装审美感不强的,面料搭配真的看起来难以言喻。
庄主:
真丝修身吊带裙因为这个面料实在太柔软光滑了,在家里就还好,在办公室的话我就会莫名感到有些裸露感,并不太自在,我就会给自己搭配毛衣来平衡这个感觉。
芸友YOYO:
在办公室的话,还可以搭配有质感的西装。
芸友Maggie由兰:
真丝对身材的要求挺高,稍微有点肉就会显露出来,这是一个自我约束的神器。
庄主:
还可以在设计上改良。在设计上,我想到ms min这品牌,不仅面料上个人的感觉舒适,在设计上很多地方也是恰到好处的平衡。比如在款式上看起来挺括穿起来却很柔软,还有镀金的面料上面有着竹子的印花,还有真丝上衣配牛仔下装等等,大家可以去看看思考一下,也许还会有比我更多的感受。在设计上对身材修饰度也不高,蛮舒服的。
3.美感(形式vs功能)
庄主:
形式,百度释义是事物的外形。功能,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利用。在这里我想放两个图给大家看看,大家觉得哪一个是形式大于功能,哪一个是功能大于形式呢?

(图片来源:北京服装学院微博)

(图片来源:RUI官方微信朋友圈)
芸友Maggie由兰:
一形式大于功能,二功能大于形式。
庄主:
我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当我稍微了解到内容,我觉得是反过来的。因为我的想法是这两图的衣服都有能穿性,所以这两个功能是都达到了。
第一图RUI通过探索织物和皮肤,亲密关系与身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打破服装品类的固有标签以及性别对立,打破时装的应用范围,而且每个单品也可以用来搭配其他衣服来满足多样化的穿搭场合。这是在网上找来的RUI的设计理念。
而第二图在直播看到有一个我们的人举起胳膊挥手时,我看到他穿着的外套比较厚重,起了一个大褶,感觉不太舒服。我还记得有个芸友指出中领有些高,会经常摩擦到下巴不舒服的。这是不是因为太注重场合能穿性而导致功能逐渐落后?
芸友Maggie由兰:
这个解答。
芸友高刚强:
那这个从设计块应该考虑功能性面料开发应用来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
芸友Maggie由兰:

(图片来源:芸友拍摄)
我今天刚拍的,这个上衣的功能就和图一一样。
庄主:
RUI确实并不适合冬奥会这个的场合需求。LULULEMON就比较不错,以官方公布的资料来看,羽绒外套下半部分可拆卸,每个穿着者可以根据自己实时体感温度的变化,通过拉链使外套在长款短款和马甲之间切换。拆卸下来的部分可以变成围巾、帽子、枕头,内附还有背带可以背着。
芸友YOYO:
图一搭配其他的服饰,可适用于多场合;而图二在穿着上的不舒适与的某场合印记,就不适合在其他场合中穿着。
庄主:
是的,我想知道的是冬奥会那些服饰,在日常生活还会穿吗?感觉并不如图一或LULULEMON更满足多场合。我在冬季旅游爬山、长途步行时,都会看到国内很多阿姨都是像LULULEMON这样穿搭的,里面穿着保暖且轻薄的健身衣,外面套上羽绒,热了就系在腰上,这样是很舒服的。
芸友YOYO:
有些运动员会在平时训练、综艺出境时穿。
庄主:
爬山长途步行,会很热的吧。一般紧身的健身衣就可以给到供暖作用。我认为不要把形式和功能弄得太对立,而是要让它们互相碰撞才能形成螺旋形成长,形式美是有功能的,功能美是有形式的。衣服不只是用来让身体变美,而是让衣服能与自己的精神和谐共处、生命力更加自由完满才好。
芸友YOYO:
这个理念很棒,我在有次展销会上看到同样的理念与类似的款式,zero down空气智能调温服装。

(图片来源:芸友拍摄)
可以拼接袖子、帽子,冷了可以充气提供人体所需的温度,热了就放气降低温度。我去试穿了一下特别轻,穿身上无重量感。

|三|
不止审美,更是思维
1.包容设计(不止残障)
庄主:
我想问下你们认为“包容设计”是什么呢?
芸友Maggie由兰:
不懂,需要庄主科普。
芸友Noon:
没有文化限制与偏见的设计。
芸友YOYO:
不挑身材、年龄、性别?
庄主:
我也不是很懂,五年前,在青岛上班的杨师父找我为张海迪设计中式礼服,特意要求下腰比普遍的要短一些,这样少一些摩擦,可以在收腰上多些设计,我认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包容设计。还有后来在TED看到了侧缝处安上拉链、多用带有磁铁扣和魔术贴来代替传统扣子,等等以使坐轮椅的人士可自立穿脱,无需他人帮助或者减少。
我觉得如果不把去观察思考他们的不同生理缺陷的需求当作例外的事情,那么它就会反过来回馈你,助于提升设计思维,也是很好锻炼设计的方式吧。
芸友YOYO:
这种想法很方便诶,是不是可以运用到病号服、手术服上?
庄主:
那可真是好的想法。有一个例子是NIKE的。大家知道NIKE的FlyEas鞋子吗?

(图片来源:INS博主thedropdate)
有一名患有脑瘫的男孩给NIKE写信,表示自己大的愿望是能够独立穿鞋。NIKE收到信后开始着手研发不需要手就可以穿的鞋。在去年推出了FlyEase,虽然它出发点是包容设计,但也适合追求便捷舒适穿着体验的人,一脚踏上去就穿好了。
我认为包容设计不只用在残障人士,它也可以面向所有的不同人群。我很喜欢的NENSI DOJAKA、近很火的MUGLER等等,我认为它们也是包容设计。因为它们不只是在身材上的衬托、修饰、敢于表现自己给女性带来的自信,还延伸到当下女性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女性凝视下的自我性感”。
还有上面的RUI无性别,对不同身材的包容的理念。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并对他们予以平等而视、而非他者化的尊重,因为这就是互相都能给予帮助的事情。
芸友YOYO:
记得之前看到一句话:社会文明的进步在于对待弱者的态度。
庄主:
这话说的真是太棒了。
2.美的权利(不止他们)
庄主:
你们觉得美的权利是什么呢,或者发现多都是什么样的人群来用呢?我认为美的权利不只是从事时尚行业的人用来探索美,还有残障人展示自己的美,它可以是属于我们追求自己的美丽。
芸友Maggie由兰:
美的权利人人都有吧,只是能做到什么程度,这跟思维,理念,经济,场景需求都有关系。
庄主:
是的,人人都可以有。
芸友高刚强:
每个人都有追求。
庄主:
我有一个朋友,她皮肤挺黑还酷爱运动,我看到她身边的人会跟她说要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这样显得白一些。我也看到了网上的好友喜欢美黑,爱穿浅色的衣服偶尔会穿荧光色衣服来衬托黑皮肤。我发现她们的不同点在于,后者清楚自己的需求,并且勇敢追求自己的美。我觉得横竖条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想表现出什么,是圆润一些还是瘦一些呢?
芸友高刚强:
横条还是很挑人的。
庄主:
还有我上个月在B站刷到的《我叫刘小样》纪录片,我被她的对自己衣服和美有自己想法吸引住了,即使是出生在农村女人,同样也有美的权利。

(图片来源:B站博主stefaia《我叫刘小样》)
她的回答真好,使我有了新的认识。她说她农村人喜欢艳的衣服是因为整天都要跟土打交道,穿跟土颜色相近的衣服那不是更土了吗?而且鲜艳的衣服上寄托着她的一种想法,就是想活得精彩点。
芸友Noon:
人和人的区别在于想法,魅力在于想法与自己的思考。
庄主:
是的,很多人说审美没有高低之分,我觉得它确实是没有高低之分,但错在很多人把它作为终点,而不是开头,从而失去了对它的思考,相互培养的可能。
芸友YOYO:
刘小样说过“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我害怕失去对生活的激情。”当时被她的经历、想法、思路震撼到了,或许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刘小样,只是都藏在从不对人提起的角落。
芸友Noon:
一位农村女性有这样的见解,太了不起了。
3.穿衣自由(不止自己)
庄主:
大家还记得去年夏天,咱们讨论的商业峰会两个女士演讲者的穿着(圆领卫衣+骑行裤+帆布拖鞋)吗?
芸友Maggie由兰:
记忆犹新。
芸友Noon:
没去。
庄主:
我也没去,我看到了大家的讨论。这让我觉得衣服好能给自己舒适感、感。搭配好能让一个人感到力量、强大。现在的人对服装感知界限又进一步延展,已经开始重视舒适、甚至感。但整体来看我觉得还未到“搭配好”,我认为搭配好是即融合又突出自己。自己先塑造了融合氛围的穿搭,接下来根据自己喜好进行自由发挥。
芸友Noon:
一件好衣服诠释着一个人。
庄主:
我想到上面张捏捏老师的话,情感需求,场合的需求,和个性表达,这三个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穿衣自由。
融合,不是妥协讨好,是引领;自由,不是浮夸叛逆,是自我。我想哪一天能达到“衣服好”“穿搭好”,那么这天穿衣自由便是真正地到来吧。

庄主总结
一、《VESTOJ》的故事沙龙
1.《VESTOJ》
这本杂志反传统时装杂志追逐流行的惯常做法,不断质疑时尚行业的现状,并为时尚学术界与时尚从业者之间搭起桥梁,更好地理解研究对象。
2.幸运衣
Elisabeth Wilson教授提出类似“幸运衣”概念。
Irene Silvagni她的上司兼导师送她的“幸运衣”故事。
二、衣服和身体的关系
1.归属感
归属感在去龄的体现:年轻、无关年龄、成熟。
归属感在显龄的体现。
2.质感
面料:去皱易皱
搭配:真丝裙配毛衣
设计:MS MIN
3.美感
形式美是有功能的。
功能美是有形式的。
三、不止审美,更是思维
1.包容设计(不止残障)
所有的不同人群、身材、性别、文化限制与偏见等。
2.美的权利(不止他们)
从事时尚行业的人用来探索美。
残障人士展示自己的美。
我们追求自己的美丽。
刘小祥对她的衣服和美有着自己的想法。
3.穿衣自由(不止自己)
情感需求+场合需求+个性表达。
衣服好+穿搭好。
文字整理:张怀楷
文字编辑:陈畅
美术编辑:李宁
拓展知识:介绍女性服装的书信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