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扬州女性品牌服装加盟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1月6日,新华社旗下新闻周刊《瞭望》发表了金沙人的文章《仁丰里的文化力量》。交汇点新闻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仁丰里的文化力量
◇仁丰里流淌着享用不尽的千年文化,澎湃着豪情满怀的现代文化,激荡着创新创造的先进文化。文化的力量是他们砥砺前行的大精神动力,也是烟火气里的仁丰里值得感受的地方
□文 | 金沙人
游客在扬州仁丰里“七夕”巧市上感受传统文化魅力(2022 年 8 月 3 日摄)扬州市广陵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扬州明清古城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中,论规模,论体量,仁丰里并没什么优势,但这并不影响它吸睛开挂出风头。且不说主流媒体时常聚焦,也不说自媒体红火出圈,就连市民们对家门口的这条司空见惯的老街,也是叫好连连。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说好才是好。
寻常草根的仁丰里成了网红打卡地,让很多人始料未及。在老扬州人眼里,曾经的仁丰里还真不值一提。别看它地处市中心,又紧挨着文化地标文昌阁,文昌商圈火了那么多年,也带不火它。十多年前的仁丰里,尽管唐代里坊制的格局犹在,但鱼骨状的街巷却是满目疮痍。往上看,蜘蛛网,电力线、电话线、电视线杂乱无章地缠绕着;向前看,屋檐墙壁斑驳破损,乱贴乱画、乱搭乱建随处可见;低头看,到处脏兮兮,灰蒙蒙,道路坑洼不平,垃圾乱丢乱放……这种环境与隔壁的文昌商圈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生活在这里的市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有苦难言。慕名而来的游客,乘兴而来,扫兴而归,直言上当。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不少去过仁丰里的朋友大呼小叫:变化太大了!
是什么力量让仁丰里拂去尘埃,抖落芜秽,光彩夺目地铺展在世人面前?当然是文化的力量。
小朋友在仁丰里中秋民俗文化节体验皮影(2022 年 9 月 8 日摄)扬州市广陵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扬州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头牌
论历史,说文化,仁丰里是扬州历史文化街区中如假包换的头牌。旌忠寺大有来头,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寺庙,这里有历史文化的高光时刻,有精忠报国的精神寄托。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这里编纂《文选》,《昭明文选》可以说是部文学总集,是当时中国纯文学的。兵荒马乱的南北朝,竟然有太子萧统甘坐冷板凳,与志同道合者遍搜天下文章,好中选优,编辑成册,传之后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奇迹,这也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原因吧。《昭明文选》研究成了显学,从它问世至今,历代都有文人为“文选学”皓首穷经,殚精竭虑。“文选学”的研究盛况延续至今,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上世纪90年代在扬州还开过一次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旌忠寺历史上是不是庙已无从考证,但岳飞在此疗伤的民间传说至今相传,扬州人为纪念岳飞将现在的地方改名旌忠寺,这是可以肯定的。这体现了扬州人一贯的精忠报国价值取向,寄托了崇德向善的精神追求。
阮元家庙是后人复建的,可惜很多人并不知晓,即或晓得,也是概念性的。这座家庙可不是哪一家哪一姓的,它是全扬州人的骄傲,其主人阮元是一座有待挖掘的精神富矿。北宋时,思想家张载发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700年后,作为“一代名儒、三朝阁老、九省疆臣”的阮元,成为践行“横渠四句”的标杆性人物。阮元是清代扬州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集经学家、训诂学家、金学家于一身,在数学、舆地、校勘等方面也卓有成就。官做得大,人做得好。致仕回乡,正逢七十大寿,他居然跑到仪征乡下躲避祝寿的人,其清廉操守令人肃然起敬。他提携后学,不惜自掏腰包帮他们刊印传播,其高风亮节让人高山仰止。阮元不仅是扬州的,而且是中国的,也许还是世界的。他的学问人品有口皆碑,其在地方为官从政的理念思维更是值得研究。他在漕运总督任上,有一年干旱,运河水枯竭,漕运船队北上困难,逃难饥民见此漕粮顿生劫意。此时武装弹压未尝不可,但他心念苍生,将流民组织起来为漕运拉纤,发给他们口粮。兵不血刃既化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流血事件,又加快了漕运北上的速度,一举两得。这得有多大的智慧和魄力,才能作出如此高明的决策。又何止于此,在金华做官时,他发现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不少穷人家生了女婴便将其溺死,官府屡禁不止。他经过深思熟虑,出台赏罚并举的新政,用自己的俸银建立奖励基金,规定谁家生了女孩就到县学报告注册,奖励一两银子。事实上,经过一个月的抚养,家人与女婴已建立感情,不忍心再将其溺死。经阮元的实招,一举扭转金华重男轻女的社会风气。他的老成谋事、踏实做事,不仅在情怀担当,而且在智慧谋略。
保护厚重的历史文化
仁丰里厚重的历史文化值得保护。近年来,汶河人在上级支持下,依靠社会各界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燕子衔泥,小步快跑,日积月累,让昔日灰头土脸的仁丰里露出了迷人的芳姿,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日俱增。
抚今追昔,如没有老照片、老音像资料做对比,谁能相信仁丰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被私搭乱建搞乱了的街巷,经过科学论证的“留改拆”,透出了尘封已久的城市肌理。被乱糟糟淹没了的文化遗存,经过精心打扮的“穿衣戴帽”,亮出了熠熠生辉的城市文脉。被繁忙生活遗忘了的风俗民情,经过社会各界的合力推动,展示出生生不息的城市活力。为了城市肌理清晰完整,他们下的苦功夫一言难尽。苦口婆心的沟通,唇枪舌剑的交流,斗智斗勇的谈判,这样的故事每个干部都能说上好几个。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居民们不再盘算自己的“小九九”,想到的是一荣俱荣的大局,从消极抵制、等待观望到积极参与、主动配合,有碍观瞻的违建拆除了,乱堆乱放没有了,一条清清爽爽的文化仁丰里呈现在公众视野里。这与其是说干部的功劳,倒不如说是居民文化自觉的思想洗礼。
仁丰里这几年不断火爆出圈,不是一个清清爽爽所能概括的,更多是魅力无穷的文化赋能所致。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们,深知文化传承使命在肩,深谙精致生活是展示扬州市民文化的基本道理,不仅庭院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而且大门外打扮得别有景致。不少人家的小天井俨然就是一个小园林,贴着墙壁叠个错落有致的假山,栽一株桂花树,或摆几盆盆景,或栽几丛兰草,或养几盆君子兰,鸟笼里还呆着个遇人就喊“你好”的鹦鹉。一张躺椅,一把折扇,一壶香茗,听着收音机里放扬州评话,何等的快活。大门外尽管是街道,但美化好也是家庭责任。“美画境”评比,成了居民们美化门口的好擂台,让街道为美化环境省了不少心。外地游客来仁丰里,不少人总是挡不住对原住民生活的好奇,热心的市民敞开大门热情欢迎,赏了庭院园林,看了居家生活,发自肺腑地为精致生活点赞。
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参与,为仁丰里文化修复增添了底气。居民的建言献策无疑给领导时时做了提醒,文史学者、建筑专家的真知灼见更是一笔宝贵财富。他们的“萤火照亮古城”行动就是一个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智囊团,专注细节,专抓问题,对各条街巷、各户居民门前都细细查勘,不协调的景观、不配套的设施、不起眼的旮旯,都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为了一个小景观如何更协调更有文化品位,那些已经退了休的专家,引经据典,据理力争,好不热闹。听他们你来我往的思想交锋,比听一场文化讲座更精彩。因为他们将毕生所学和人生阅历和盘托出,分析问题入木三分,所提建议切中肯綮。顾风这位老文物局长对仁丰里情有独钟,每次去仁丰里都能建设性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建议,这些建议付诸实施,化为一个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品。孟瑶从“申遗办”退休后,对昆曲传承推广不遗余力,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是痴迷。这是位眼里揉不得沙子的爽快人,谈问题直截了当,提意见直抒胸臆,颇有侠女之风。正因为有了专家的专业指导,仁丰里的文化保护传承才有了可靠的。
光有街区的环境整治还不够,必须得有文化内涵做支撑,才能让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四射。传统节日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现在不少年轻人对此已知之甚少,而老年人又找不到合适的场所施展才能。街道、社区视传统文化传承为己任,将节日活动作为街区文化内涵提升的重要抓手。端午包粽子、划旱龙船,这种参与性很强的活动吸引市民和游客纷至沓来。居民们使出浑身解数,包出品种多样的粽子,现包现蒸供大家品尝;划旱龙船尽管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象征性动作,想不到参与者乐此不疲。不少人感慨,在仁丰里度过的端午是一生中值得记忆的端午。中秋赏月,老专家夏梅珍可是花了大功夫的。为拜月仪式的隆重举行,她借鉴了古人做法,又考虑到年轻人的审美心理,设计了一套趣味性、参与性很强的古朴而时尚的仪式,在活动中让大家感知花好月圆的人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七夕节”牛郎织女的传说,通过活动使青年男女过上了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缘分。正月是街道忙的时节,刚过完春节,他们就得准备上灯节、元宵节。十三上灯,十六落灯,中间又夹个元宵节,老扬州人在灯海中回味乡愁,新扬州人知道了“上灯圆子落灯面”的习俗,对这座城市的风俗民情有了更多的了解,成为传承扬州文化的新生力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得仁丰里更具文化魅力。
“筑巢引凤”
创造千姿百态的文化空间
逸当的生活,独特的文化,使“筑巢引凤”成为肉眼可见的现实。各路文化精英趋之若鹜,短短几年时间,千姿百态的文化空间构成了仁丰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各种私人博物馆成了游客的新去处。老照片馆,是一个的文化记者业余开的。这个西北汉子大学毕业就到扬州了,谈起对扬州的感情一点也不亚于扬州本地人,他把对扬州文化的热爱化为对老照片的收集展览。一间不大的门面,堆满了扬州自有照相技术以来的照片,这些照片是他自费从全国各地搜罗过来的,民国时期荒芜的瘦西湖,没有屋顶的五亭桥,汶河上的文昌阁,这些都是我们过去没看过的。4万多张老照片,凝聚了他半辈子心血,耗尽了他几乎所有积蓄。但贫穷限制不了他的想象力,只要有钱,看到没见过的扬州老照片,他都会倾其所有买下。为了什么?为的就是给这座城市留下记忆,让后人从中感受这座城市文化的博大精深,珍惜这座城市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增添为这座城市文化繁荣出力的精神动力。没有名利,只有付出,但他乐此不疲。这座民间老照片馆,让游客多了个了解扬州的窗口,也为仁丰里的文化增色不少。
仁丰里的文化氛围太适合年轻人交流了。一些文创咖啡店悄然开张,为三五成群的年轻人交流提供了文化空间。几张桌子拼凑在一起,大家自由落座,一杯咖啡喝半天,讨论的或是创业的梦想,或是职业的规划,或是品牌加盟的条件,或是技术合作的前景,林林总总,梦想在此放飞。正所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有年轻人直接开办咖啡沙龙。美庐美学空间就是两位年轻人开的,他们深谙年轻人的社交需求,以一杯香茗、一只文创点心留住年轻人,使美学空间成了学习讨论的课堂。老板也精得很,拿出看家本领,组建团队,围绕风险投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上市、项目申报、品牌推介等项目专题研讨,时不时还请来名校的讲师给大家授课点评。这种集企业诊断、咨询服务为一体的新式文化空间,使仁丰里增添了时尚的文化元素,让古老的仁丰里更具时代感。
也有人抓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大做文章。在不少人心目中,文化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就是冷冰冰的高上大,其实也不尽然。真正的文化是生动活泼的,是融入到生活中的。不能进入我们生活的文化应该是历史文物,它应该进博物馆。在仁丰里会玩文化的还真不少,玩得有模有样,玩出真金白银。有个搞民宿的老板,租了一个闲置的院落,利用扬州非遗主题做民宿。跨进院子,映入眼帘的是各式文化小品,无一不是与扬州非遗相关的。每个房间的布置都不同,墙上挂的要么是一张古琴,要么是一个杖头木偶;贴的要么是雕版印刷的装饰品,要么是说评话唱清曲的艺人照片;书桌上摆的要么是介绍扬州非遗的书籍,要么是有关扬州非遗的画册。客人进入客房似乎就到了扬州非遗世界,领略有特色的扬州文化。这不能不算是个高明的生意经,不过是打文化牌,走创新路,发旅游财罢了。把文化与经营巧妙融合,并能以文化赋能经营,这是有商业头脑的表现,无形之中也扩大了文化传播,此举理应点赞。
更值得关注的是,还有人把传授老手艺当作生意来做,还做得不错。有对搞建筑设计出身的大学老师夫妇,看到中小学开设劳动课,觉得机会来了。夫妻俩一合计,在仁丰里租了间房,买了几套袖珍型的锯子、凿子、斧子、刨子,再置办一些大小不等的木板、木条,以木工制作吸引中小学生来玩,想不到生意开张就红火。到了节假日,小小的木工作坊坐得满满当当。老板既会做人又会做生意。对带孩子来的家长也极尽礼遇,舒适的沙发,一杯热茶,还有随手翻翻的报刊书籍,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对孩子不厌其烦,既面对面讲,又手把手教,让他们认真过一回做木匠的瘾,在做成的小凳子、小桌子、小椅子中找到成就感。这些连同孩子精彩的瞬间拍下的珍贵照片,一并让孩子带回去做个纪念。木工制作文化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丰富了孩子的生活阅历,在服务中传承了文化,做成了生意。
像这样的文化生意人,一条700多米的仁丰里走下来还真不少。有做汉服的,有搞木偶表演培训的,有玩盘扣的,有做根雕的,还有做其他文创产品的,丰富多彩,让烟火气的仁丰里增添了文艺范儿,这是文化的幸事。
仁丰里无论走过多么艰难曲折的路,但毕竟走出来了,殊属难能可贵。仁丰里能完整传下来,靠的是文化自信。世世代代居住在这儿的人们为此付出了艰辛,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令我们敬仰的文化,而且他们本来就是文化创造的主角。仁丰里能活下来,凭的是文化滋养。这里的原住民们识大体顾大局,敬畏历史,敬重文化,支持与坚守——他们在“留改拆”中作出正确选择,恢复了差点湮灭的文化,他们无意中成了文化坚守的功臣。仁丰里能持续好起来,拼的是文化力量。试想,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怎会放手一搏?正因为有了文化的力量,仁丰里才能把困难踩在脚下,主动接招,见招出招,招招管用,成就了今天烟火气里的仁丰里的文化美名。
仁丰里流淌着享用不尽的千年文化,澎湃着豪情满怀的现代文化,激荡着创新创造的先进文化。文化的力量是他们砥砺前行的大精神动力,也是烟火气里的仁丰里值得感受的地方,终体现在地方敢为,社会敢干,居民敢,让“敢”成为仁丰里文化的鲜明标识。
(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编辑: 周晶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拓展知识:扬州女性品牌服装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