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民国时期女性服装纱帽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独特的印记
宽窄巷子、杜甫草堂、金沙遗址……
一提到成都,就会让人想到许多关键词
“涵养天府文化,扬城市之韵”
“传承历史文脉,固城市之根”
天府文化,是成都魅力的一面旗帜
这种魅力不仅存在于的旅游景点
更在成都百姓的生活之中
……
在这个城市成长起来的人们
应该看到这座城市的欢乐与繁华
也应该偶尔绕着整个城市走一走
去发现成都本土的样子
一、新华日报旧址(1930年)
地址:祠堂街38号
穿过一道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门廊,祠堂街38号里别有洞天,一栋三层砖木结构的围合式建筑,虽狭窄却也显出精巧的结构。窗外晾晒的衣物、一楼厨房冒出的炊烟都透出鲜活的生活气息。只有过道墙上悬挂的简介告诉有心人,这里曾是新华日报在成都的旧址。
1938年4月,共产党在国统区发行的《新华日报》成都代订处就开设与此,直至1947年3月后撤离。这是中共在成都的公开对外联络处,、、、等都曾来过这里。
二、基督教恩光堂(民国)
地址:四圣祠北街17号
恩光堂是四圣祠北街高大显眼的建筑,前身为加拿大基督教循道宗卫斯理会,初建于1894年,在清末那个动荡的年代,先后经历了三次毁坏重建。现存教堂建成于1921年,距今也有近百年历史了。这座建筑由加拿大传教士兼建筑师苏继贤设计监造,属德国巴伐利亚式建筑风格,是成都古老、保存完整的基督教堂。
三、四川机械局碉楼
地址:三官堂街33号
旁边紧邻二环高架,街对面就是繁忙的成仁公交站,匆忙的行人很少注意到街边这个不起眼的建筑。
1877年,洋务运动时期,四川总督丁宝桢在成都主持修建“四川机械局”,这座碉楼就是机械局的一部分。成都曾经有4座碉楼,只有这座幸运地留存下来。碉楼共3层,高约5米,均由大块青砖砌成,碉楼上留有射击孔、瞭望孔,第3层设有4个炮台。
四、刘存厚公馆(清末)
地址:西珠市街42号
与文殊坊毗邻的西珠市街坐落着一幢建于民国初年的建筑,这里曾是德国驻成都领事馆所在地,后被扩建,作为四川军阀刘存厚的寓所。
到了现代,2003年至2007年,一对来自日本和新加坡的情侣曾租下了这座公馆,打造成国际青年旅社,2009年,这座公馆被列入“成都市近现代建筑”而被保护起来。
五、欣庐(民国)
地址:纱帽街8号远洋太古里第1层
欣庐位于锦江区大慈寺片区内,建筑面积625㎡,建于民国时期,近代建筑风格的三合院,靠西糠市街为两层中式建筑 。曾于2008年完成修复,现保存完好。
该建筑是大慈寺片区为数不多的保留了原有风貌的老宅院之一,吸收了中国古代建筑和民国时期建筑的精华。而如今也已经和现代的咖啡馆、时尚的店铺地融合在一起。
六、笔帖式街
地址:远洋太古里内,流星花园对面
笔帖式街是成都一条以满语译音为街名的街道。“笔帖式”只是满语的音译汉写,本意为“写字人”,汉义译为“书记人”。其办公的地方叫笔帖式署,所在街道叫笔帖式街。
旧时的笔帖式街老宅院吸收了我国古代建筑和1911年后建筑的精华,木质大门配上青石门槛,院门锁具雕龙画凤,窗棱木雕繁花盛开,川西民居的恬然静谧跃然于世。如今矗立在笔帖式街老宅院旧址上的,是一座名为“博舍”的酒店,笔帖式街老宅院经过翻修后,成为了酒店的入口。
七、崇德里(1925年)
地址:镋钯街88号旁
崇德里建于1925年,由三十多处院落、巷弄组成,每户院落不尽相同,三合院、四合院均杂存于此。满目肆意生长的植物、青砖黑瓦还有岁月冲洗的古旧石雕,仿佛将这里与十米开外那繁华的都市中心隔离开来,两重天地,如此被恣意地打上独特的 “崇德里”味道。
多年前,一位名叫王崇德的商人在此“买了大部住地”,因此取名崇德里。1938年,因战乱造成洋纸和外省纸不能输入四川,作家李劼人在乐山开办的嘉乐纸厂在成都设立办事处,选址就在崇德里。抗战时期,成都文化界重要的组织“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成立,李劼人担任理事长,协会的办公处与联络处也设在崇德里。
本世纪初,崇德里大部分建筑被拆除,现在重建的是当年的十分之一左右。分为“谈茶”“吃过”与“驻下”,骨子里流着的依然是“一个城市的回家路。”“谈茶”中几乎完整保留下来了老建筑的骨架,并经过结构加固,柱与柱础带来无法复制的年代感。
八、邮电局(清代)
地址:暑袜北一街25号附1号
坐落在成都暑袜街与兴隆街转拐处有一栋旧式老楼,这就是被老成都们亲切地称为“总邮局”的成都邮电局大楼。它,历经沧桑,跨越三个历史时期——“大清”、“中华”、“人民”,堪称百年,是许多老成都无法抹去的记忆。
邮电局曾有着三个成都之,其中一个就是成都早使用抽水马桶的地方,洋气得很。
该老局房修建于1935年3月,由加拿大建筑师负责设计,仅酬金就是建筑费用总额的15%。木料多是远道运来,均为楠木、红松等珍贵高级木材;全部红瓦由汉口买进,奠基石系龙泉驿坚硬的石条,红瓦与红瓦之间全部用从邮政总局上海供应处买进的铜丝串联。
九、四川大学女生院(20纪40年代)
地址: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内
原四川大学女生院位于武侯区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内,建筑面积1920㎡,建于20纪40年代,是一座典型的川西风格的三合院群落。解放后用作校长办公室和中共四川大学党委办公室,是一批重要学者和教育家工作之地。现为四川大学后勤集团办公使用。
十、徐子昌旧居(民国)
地址:花牌坊街2号
这座中西结合的精美宅邸位于成都工业学院校园内,曾是臭名昭著的成都“地头蛇”徐子昌的旧居。建筑是砖木结构,小青瓦硬山顶,入口处有精致的廊柱,柱间的塑板、雀第等构件做工精良,保存完好。现在是四川当代油画院的办公用地。
十一、总府路81号民居
地址:锦江区总府路81号院内
这栋欧式建筑曾经为民国时期某银行家住宅,整体保存较好。该建筑与成都银行业、金融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成都银行及金融业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是成都自近代起就逐步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见证。
十二、邱家祠堂(清朝)
地址:龙王庙正街
邱家祠建于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祠堂坐北朝南,大门高敞宽阔,厚重的大门板上饰有铜兽,气势十分宏伟;雕花窗棂,乌黑木柱,青砖绿瓦青石铺路,格局相当完整。据说祠堂是分三次由一邱姓人家四兄弟联合修建完成的,当时四兄弟分居华阳、新都、金堂、德阳四地,他们特地在成都买地修建了这座祠堂,以光宗耀祖、福荫子孙。
邱家祠堂是成都市区现存规模大、保存基本完整的川西民居宗祠,距今已有146年的历史,因“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移民至成都的邱氏家族所建而得名。据《成都通史》记载,清末成都有祠堂96座,如今仅剩邱家祠堂。
有趣的是,祠堂角落立了一根高桅杆,哪天要是出状元了,就把桅杆移到祠堂中间,可惜直到科举制度取消,邱家也没出过状元。
十三、贲园书库
地址:锦江区和平街16号
和平街距离春熙路仅800米,就在这条长约200米的小巷子深处,有一座很不起眼的灰色建筑,淹没在高楼林立的幽巷中:砖石结构的二层小楼,有些残破的屋檐和门窗,以及四周生长的杂草,都在提醒人们,这是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老宅。它就是位于锦江区和平街16号的贲园书库。
贲园书库与浙江宁波天一阁不相伯仲,是我国现存古老的私人藏书楼。贲园书库不仅藏书丰富,建筑也很有特色,书库为一座石库状的小楼,造型简洁、气韵厚重,建在三进院落里面的小院里。小院门楣上雕刻着 “怡乐”两个篆字。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图书馆接受了贲园书库的全部藏书。
十四、尹昌衡公馆(清末民初)
地址:王家坝街4号
1911年,原四川省都督尹昌衡买下此院作为自己的官邸。这是一座中西结合“六角宝塔式”的旧式院落,木梁古旧、青砖石瓦。进门正对一座六角宝塔式二层小楼,木质地板,木楼梯,木栏杆;小青瓦屋面,木质窗棂……墙面雕着龙凤的图案,门前是黑漆楠木柱,几乎两个成年人才能环抱。
这也是成都主城区后的小姐楼,六角楼,一共两层,楼下是楼堂,楼上是小姐的闺房。小姐楼旁边有一个堂屋,堂屋两边是厢房,小姐楼这边是东厢,对面是西厢。东边住女儿,西边住儿子。外面宽的这栋楼叫骑楼,骑楼有窗户,打开窗户小姐坐在楼上可以观看楼下的风景。
就像是歌谣里唱着的:“清早起来不新鲜,心想成都耍几天。一出东门天涯石,二出北门五块砖。三桥九洞石狮子,青羊宫里会神仙。遇仙迎仙送仙桥……”
城市里的老建筑不仅是市民与城市沟通的纽带
还记载着成都人的记忆和感情
有空就去这些老建筑转转
感受老成都的韵味吧~
图文综合:成都儿童团等
“
爱吃火锅,更爱喝茶,不爱没有阳光的天空;爱摆龙门阵,爱打望,不爱没有田园的水泥森林。爱这座城,她发展快;恋这座城,她生活慢。爱熊猫,也爱表达;爱互动,更爱分享。我是小微,在成都,爱成都!
”
在下面留言,和小微八卦
拓展知识:民国时期女性服装纱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