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广西的化妆品牌排行榜
电影《刘三姐》(1961)香港宣传册封面
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刘三姐》(1961)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传奇。如果不把戏剧电影算在内的话,中国歌舞电影的两部电影一部就是苏里(1917-2005)导演的《刘三姐》,另一部就是刘琼(1913-2002)导演的《阿诗玛》(1964)。
这两部一喜一悲的歌舞电影,恰恰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映照”,虽然这两部电影都有阶级为纲的成分,但在创作者的打造下,尽量把那些教条主义和“阶级斗争”在情节中给弱化,而让主题鲜明的故事来掌控整个电影的走向,故受到观众的热捧,其地位至今无法超越。
电影《阿诗玛》(1964)原声黑胶唱片封套
《刘三姐》不仅在国内取得巨大成功,而且还先后在世界50多个上映,创下了我国故事片在国外发行的高纪录。总理在接见该片主创人员时,赞扬这部影片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电影《刘三姐》源于同名歌舞剧,歌舞剧《刘三姐》同样有着辉煌的历史,它曾五进中南海,四进怀仁堂,为老一辈党和演出,后来,演出团又应邀到了天津、太原、呼和浩特、沈阳、长春等20多个城市巡回公演,受到广大观众和社会各界的称赞。
傅锦华受到主席的接见
1960年7月,广西民间歌舞剧《刘三姐》又到北京演出,在四进中南海时,观看了演出后热烈鼓掌,后来他对何其芳(1912-1977)同志说:“刘三姐反压迫,是革命的。”、、等中央领导观看后,或与演员合影留念,或提诗词赞许。
前几个月曾在南宁看过《刘三姐》,她说:“比在南宁看到的提高很多,进步很快!”郭沫若(1892-1978)说:“这样的歌词,我写不出来。”在旁的史良打趣问他:“要是让你同刘三姐对歌,对不对得过?”他说:“对不过!”
傅锦华受到总理的接见
在广西,《刘三姐》是个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主人公刘三姐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壮族姑娘,擅长用山歌来赞美劳动、赞美自然、赞美爱情,并用山歌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196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创作出了舞台剧《刘三姐》,想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合作,把它搬上银幕。
一张通知书,17岁的黄婉秋获得了去长春试镜的机会。第一次出远门,黄婉秋虽然已经是戏校A组的《刘三姐》主演,却还是个怯生生的爱哭鼻子的小女孩儿。她凭借着姣好的容貌、还不错的歌声顺利地成为《刘三姐》中舟妹的扮演者。
接见舞台剧《刘三姐》剧组
导演苏里开始是考虑让专业电影演员如金迪、陶玉玲等来扮演女主角刘三姐的。但广西方面坚持认为刘三姐是广西的牌子,演员还是应该由本地的演员来担任。
当时金迪刚刚拍完苏里导演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苏里认为她是一个又认真演技又好的姑娘。可惜这时候金迪已经怀孕,体型发胖,无法胜任刘三姐这个角色。
这样苏里只能前后看了45位“刘三姐”,终入围“刘三姐”演员名单的,有三位女演员:一个是广西彩调剧团的傅锦华(1938-2013),一个是广西桂剧团的尹羲,另一个是广西话剧团的黄小曼。
这是电影《刘三姐》(1961)当时的试镜照片,初的刘三姐角色分配,左傅锦华饰刘三姐,右黄婉秋饰舟妹
当年唱红了彩调剧《刘三姐》的傅锦华,按顺位自然成了电影《刘三姐》中主角的头号人选,她第一次走进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大型乐队配合录下了电影《刘三姐》中的所有的音乐,然后在摄影棚内参加了内景的拍摄。苏里回忆说:“傅锦华演得很好,戏来得很快,我一说个什么意思,她很快就领悟了。”
苏里说,当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对拍电影《刘三姐》重视,为了挑选合适的“刘三姐”扮演者,党委领导亲自参与挑选。1961年春天,挑选演员、试镜头等工作结束了,苏里就带着一大群演员从广西回到长影,投入到《刘三姐》的室内拍摄工作中。
1964年,杨丽坤主演了由上海电影制厂摄制,刘琼导演的电影《阿诗玛》。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1982年,该片在西班牙北部城市桑坦德召开的第三届国际音乐舞蹈节上获得佳舞蹈片奖
拍到刘三姐被莫老爷关在笼子里的镜头后,样片拿到广西送审。广西方面的领导对傅锦华演的刘三姐不大满意,认为傅锦华唱歌时嘴型不好看,电影形象和舞台形象相差太远,为了保护好原来的舞台形象,要求换演员。
结果,送审时又有人提出换成《五朵金花》(1959)的主演杨丽坤(1942-2000),但自治区方面还是表示反对,坚持要选用广西女演员。
这样一来,苏里导演只好将目光锁定在了黄婉秋身上,通知她化妆试镜,结果一试,果十分理想,当下决定由她来扮演刘三姐。当时选角的标准就是颜值这一个硬指标,其他都可以商榷,所以幸运之神降落到了青春俏丽的17岁的黄婉秋身上,从配角一跃成为了主角,幸运地捡了漏变成“刘三姐”。
这部后来留下了多首耳熟能详的名曲的《刘三姐》,对于导演苏里来说却一直是个“头疼”、“令人心烦”的工作:从去南宁的路上开始就不顺利、讨论后的故事又不对自己的路子、拍摄过程中又被烫伤住院、为了节省开支带伤上阵……
苏里(右二)导演陪同主席参观长影摄影棚
难怪回忆起《刘三姐》来,苏里总是带着怨气。虽然导演总是处在心烦意乱的状态中,但并没有影响到影片的拍摄。黄婉秋的刘三姐形象和傅锦华的歌声结合得天衣无缝。但当时的人们只记住了黄婉秋这三个字了。
终《刘三姐》的成功让整个剧组措手不及,谁都没有想到这部历尽磨难的电影能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它不但红遍中国大陆,而且红遍东南亚,成为那个时期海外放映次数多的新中国电影!
电影上映后,以惊人的影响力风靡了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堪称是中国20世纪60、70年代的经典电影,也是中国“文化输出”成功的典范。
电影《刘三姐》(1961)剧照,莫怀仁的饰演者夏宗学(左),这位大帅哥当时因其家庭成分不好,只能在银幕上饰演坏蛋
“迄今为止,中国尚未有哪部影片超过《刘三姐》的上座率。”阳光卫视在《纪录中国》的一档《广西民族风情》栏目中对1961年版本的《刘三姐》作出了如此高的评价。
在一个只剩下阶级斗争文化的年代,黄婉秋饰演的“刘三姐”以她纯自然的美和傅锦华的幕后代唱征服了中国以及东南亚的观众,大限度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成为那个时代的银幕偶像,是一代电影观众的梦中情人。
电影《刘三姐》(1961)香港版戏单正面
“影片拍完回来看样片,然后剪辑、送审都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尤其是香港澳门、东南亚那边放映时,那场面简直是疯狂,当地的报纸全是《刘三姐》的消息,这部片子被称作是‘山歌片王’,多少人在传唱其中的歌曲,我经常听到街上有人在唱里面对歌的插曲‘什么花开节节高,什么水中起高楼……’一听到这段唱我就想起刘三姐大眼一转,俏嘴一张,便是难题一道,让莫怀仁(夏宗学饰演)和三个酸秀才败下阵来,这可是朴素的生活智慧呀!”已故的苏里导演在《电影传奇》里回顾了当时的盛况。
电影《刘三姐》(1961)香港版戏单反面
这时香港电懋和邵氏两家公司模仿《刘三姐》的电影——叶枫主演的《山歌恋》(1964)和杜娟(1942-1969)主演的《山歌姻缘》(1965)也开始投放到香港和东南亚市场,但票房一般,完全不能和《刘三姐》相比。
在袁成亮编写的《红色经典诞生的台前幕后——电影“刘三姐”诞生记》一文中,也记载了当年这部电影的辉煌历史:“同年,影片在全国公映,引起轰动,被称为是一部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佳作,成为当时拷贝发行量大的中国电影。……在新加坡《刘三姐》曾经创造了连续两次各上映120天的电影放映纪录,马来西亚还将这部影片评为世界十部佳影片之一。”
电影《刘三姐》(1961)香港三映版海报
“文革” 结束后,曾一度遭到禁演的《刘三姐》于1977在全国重新公映。1978年春节,《刘三姐》第三次与香港观众见面。由于观众对该部电影十分熟悉,故当地媒体只做简单宣传。1978年2月4日,《大公报》的影讯是:“风靡全港九、誉满东南亚、山歌片王《刘三姐》卷土重来, 新光南华、 南洋除夕晚午夜场,喜会港九歌迷,黄婉秋主演,长春出品、南方发行”。 然而,宣传的低调并未降低观众的热情。
首先,影片《刘三姐》尚未公映前,当地人得知《刘三姐》将重登港岛,纷纷寻购《刘三姐》唱片和卡式盒带,到1978年3月4日,艺声唱片公司的《刘三姐》唱片已抢购一空,而百利唱业公司为满足各经销商需求,连日加班赶制。
电影《刘三姐》(1961)香港原声黑胶唱片封套
据统计,在电影公映期间,《刘三姐》的唱片和录音带畅销全港,几家唱片公司共售出《刘三姐》 唱片和录音带45000张(盒),比香港流行的唱片销售量大两倍。
1978年3月9日电影公映后,负责放映的三大院线——新光、南洋、南华属下的戏院天天爆棚。到3月19日第十天上映时, 《刘三姐》的票房收入已达180万元, 而且需求仍十分强劲。原定映出两周的计划,后因观众踊跃,不得不一再延期,其势头远远超过了当时公映的很多新片。
当时《大公报》的文章认为,《刘三姐》可谓老少成宜。戏院里不仅有大量当年曾观看过《刘三姐》的中年、老年人,而且不乏衣着入时的年青人,他们看完之后,同样也成为了刘三姐的粉丝。
电影《刘三姐》(1961)香港CD版封套
另外,一些极少看国内影片的人士, 此次也被《刘三姐》吸引进戏院去,他们表示:“那些说教式的(国产)影片不敢领教,但《刘三姐》不同,影片有意思,又好看”。南华戏院经理谢益之还向记者表示,他们戏院发现有盲人观众,这些盲人显然是去听戏、听歌的。
当时,曾有个轰动一时的插曲:在购票观看《刘三姐》的队伍中,三个西方女孩发现周围的人都用诧异的目光看自己时,竟当众唱起了“哎,山顶有花山脚香……”的山歌,一句句宇正腔圆,引得在场的人惊叹不止。据统计,到4月4日电影公映结束时,观看该部电影的观众达到了85万人次。
电影《刘三姐》(1961)香港卡带版封面
从票房收入来看,《刘三姐》第三次公映达到了400万港币,创当年第一季度全港影片卖座高纪录。对此,当地媒体普遍认为这是香港电影界的一个奇迹。
其表现在:第一,《刘三姐》公映三次,观众一次比一次多;第二,票房收入一次比一次高。第一次公映收入20万元左右,第二次收入60多万元,时隔14年后,电影第三次放映,票房竟然达到了400多万元。
对此,有文章惊呼:“似乎从来没有一部影片,第三轮放映时,收入多出首映20多倍的。而且还是在票价院线放映,不然要收多100多万元呢”。
电影《刘三姐》(1961)剧照,从左至右:梁音、黄婉秋、张文君、刘世龙
在新加坡,自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片《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一直是卖座的,但它的纪录被中国的《刘三姐》打破了。1962年《刘三姐》在香港公映结束后,发行到新加坡,上映期长达7个月,观众50万人次,占新加坡人口的60%,盈利40万新币。
1978年《刘三姐》第三次在香港重映,创下了400万港币的票房奇迹。上述成绩引起香港和海外电影界人士的强烈关注。人们纷纷研究《刘三姐》大受欢迎的原因,推测《刘三姐》等一些恢复发行影片对香港及东南亚电影市场的影响。
电影《刘三姐》(1961)剧照,黄婉秋
一些报纸连续发表评价, 认为“《刘三姐》对香港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电影市场,可能是一次‘变’的转折点”。果然,继香港之后,1979年新加坡再度推出该片,同时在10家影院上映,46天盛况不衰,盈利70万新币。
在马来西亚,《刘三姐》被评为世界十佳影片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曾有过上万人从马来西亚去新加坡看《刘三姐》电影的盛况,电影所到之处,到处是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在马来西亚一位当年随奶奶去新加坡看《刘三姐》的华侨至今仍能成段地唱出其中的山歌,令人难以置信。
电影《刘三姐》(1961)剧照
1982年2月《刘三姐》在泰国曼谷公映,轰动了曼谷影坛。有人形象地说:“看《刘三姐》,听山歌,好像大热天喝泉水,清凉无比,耳目一新。”
据报道,这部影片在放映期间,“卖座率一直保持高峰,影迷看后,兴致勃然,奔走相告。”
曼谷一家报纸在影评中这样写道:“一部的电影就像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时间愈久愈耐看。曾经在十几年前轰动一时的《刘三姐》就是佳的例子。尽管时代的巨轮不断前进,它的艺术价值却是不朽的”。
在泰国,争看《刘三姐》的不仅有华侨、华裔,更有众多的泰国人。影片还在曼谷放映时,泰国内地的影院就已频频推荐;连影片插曲的录音带也异常畅销。
泰国报纸称“《刘三姐》之声誉已威震全泰国”、“歌声响遍各个角落”。还有的观众感触颇深地说,《刘三姐》是东方文化艺术的典型,东方人看了《刘三姐》,感到骄傲、称心,并为中国正在保持和发扬这种文化传统而高兴 。
总之,20世纪60——80年代电影《刘三姐》在香港三次成功公映,使众多的香港人因此而记住了桂林山水、记住了壮族文化、也记住了广西。
电影《刘三姐》(1961)剧照,黄婉秋和刘世龙
同时,借助香港的作用,中国电影成功地走向了海外,在东南亚(尤其是当地华侨华人社会当中)产生了持久的轰动应。如今的中国影视界为什么再也推不出这样受到海外观众欢迎的“现象级”电影,值得深思。
直到今天,对于许多中年以上的中国人,刘三姐和黄婉秋仍然是不可分离的形象,“翩若惊鸿”的刘三姐经过黄婉秋的影像演绎在一代人的心中完成了定格。她娇艳妩媚、纯真纯情、率真泼辣,活生生一个红土地的美精灵。
电影《刘三姐》(1961)宣传照,黄婉秋
对于黄婉秋本人来说,电影《刘三姐》的一举成名也是影响了她一生命运的美的回忆。
关于成名之后所受到的种种关注,她有讲不完的故事:“记得1980年的时候,我们到东南亚去演出,人还没有到,票早已经卖完了,几乎每天都有数百名观众排着队请我签名。由于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和马来西亚建交,一位马来西亚华侨因为鼓动很多华侨到新加坡看《刘三姐》,惨遭15年牢狱,1998年我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客家人联谊会上才听到了这个故事,我问那位先生后悔不后悔?他说,'为了看《刘三姐》不后悔,坐15年牢也值得!'”
电影《刘三姐》(1961)宣传照,黄婉秋
已故的马来西亚永芳集团的董事长姚美良,是东南亚出名的华人企业家,他去新加坡看电影《刘三姐》,一看就是10场。他曾经深情地说:“刘三姐是中国大的统战部长,她能够把华人的心凝聚在一起。”
在那样一个年代里,来自海内外的观众们给了黄婉秋莫大的安慰,然而“成也刘三姐败也刘三姐”。正当黄婉秋的演艺事业黄金时期来临时,在一个个人利益服从集体的年代,在一个革命样板戏统治舞台的年代,《刘三姐》关于追求自由,民主和爱情的主旋律与政治主旋律不合拍,广西也因此成为文化整风的重点,黄婉秋从文革一开始就成政治了大毒草,开始了15年的劳动改造。
电影《刘三姐》(1961)剧照,黄婉秋
在《文汇报》2005年统计出来的《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中,1961年长影厂出品、黄婉秋饰演的刘三姐名列其中:黄婉秋扮相俊美,表演纯朴自然,使“刘三姐”成为十七年电影中影响大久远的银幕形象之一。
在40岁以上人的心目中,刘三姐的歌声是他们童年时代的耳熟能详的调子;在50岁以上人的心中,刘三姐是他们少年时迷恋的电影人物;而60岁以上的观众则把刘三姐看成是与世俗婚恋抗争的佳代言人。
电影《刘三姐》(1961)剧照,从左至右:张文君、黄婉秋、张巨光
虽然电影《刘三姐》遭遇时代变故,遭到停播禁演后,但在新世纪的改编热下,经典的《刘三姐》题材也不能幸免,但这么多的版本,影响和艺术成就都远远不如黄婉秋的旧作,就像刘晓庆曾经对黄婉秋感慨过的:“你一个刘三姐吃了一辈子,值了!我们多少演员一辈子忙碌拍片也难以让人们记住!”
许多人也许只知道电影《刘三姐》里刘三姐的扮演者是黄婉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除了广西彩调剧团李敏玲老师和广西艺术学院声乐老师蔡秀英为电影中的刘三姐配唱的几段以外,其余所有电影刘三姐的演唱都是由舞台剧《刘三姐》的扮演者、广西彩调剧团的演员傅锦华完成的。换言之,所有的光芒独被黄婉秋一人所享有。
电影《刘三姐》(1979)中国DVD版封套,请来上影厂的老导演吴永刚执导,傅锦华真正是主演主唱
傅锦华是《刘三姐》的幕后英雄,这话只说对一半,准确的说,傅锦华是电影《刘三姐》无可替代的幕后英雄。当时在《刘三姐》试音的时候,雷振邦(1916-1997)发现傅锦华的声音甜美婉转,但是却有带有着山野的味道,技巧不多却很响亮,十分符合刘三姐的形象。有人认为,傅锦华的声音没有太多的修饰,太有“山野”气息。
雷振邦不以为然,他说,刘三姐的歌经常是在山头田间唱的,傅锦华的野味正好符合这个要求,如果要是用我的乐团她们还不敢喊呢。
电影《刘三姐》(1979)剧照,傅锦华
如果要说舞台剧《刘三姐》,在广西80年代以前的人可说是谁人不晓,无人不知!她当年的《刘三姐》全剧唱片,要放在今天,多拿几次金唱片奖丝毫不夸张。如今她虽已踏歌而去,但她那甜美的歌声却永远留在世间,传遍大江南北。
一晃将近快六十年就过去了,历史在经过漫长的误读后,给了一次正确的提示。2005年6月,傅锦华获当代中国电影歌曲“演唱奖”。对于这样一个迟到的奖,傅锦华感慨万千,但她说得多的一个词语却是“喜出望外”。如果没有傅锦华在电影《刘三姐》中唱的那么多富有感染力的歌曲的话,也许黄婉秋始终停留在一个未知的状态,但历史无法回转了。
电影《刘三姐》(1961)中国内容版海报
《燕特尔》恋上他无法改变世界 芭芭拉·史翠珊演犹太版祝英台《护士日记》王丹凤转型塑造劳动人民 一曲"小燕子"传唱至今《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中国首部彩色戏曲片 开创越剧黄金时代《王老虎抢亲》夏梦反串直言不喜欢这部电影 影像配唱的典范1954版《一个明星的诞生》朱迪·嘉伦演技却得不到认可《尤三姐》童芷苓勇于创新重塑“闹酒”吴永刚细刻十一个场景1959年 新中国电影经典井喷 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佳作频出拓展知识:广西的化妆品牌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