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豫剧演员宁静个人资料
黄爱菊13岁进入商丘红星戏校,在河北梆子、京剧、豫剧等老师的指点下苦练基本功,没过几年脱颖而出成为主演,19岁便参加了名流济济的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大会,崭露头角。
名耀红星,成果迭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豫剧一度辉煌、成果迭出的时代,商丘红星戏校在这个时代中更是一个佼佼的团体。作为红星戏校的主演之一,在人生好的年华里,黄爱菊把心中的爱与责任悉数给了舞台和观众。也正是这样一股韧劲儿,使她在《白蛇传》《张羽煮海》《白莲花》等剧目中担当主演,名声大振。
《穆桂英下山》剧照
1959年,她代表商丘参加河南省戏剧汇演荣获三等奖,同年随团巡演至上海,她的《十二寡妇征西》《桃花庵》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发行全国。
《水冰心抗婚》剧照
戎马舞台,唱念做打……观众的热烈拥戴证明着她艺术的与成功。但对黄爱菊来说,自从1959年与老伴结婚开始,她生命中有许多重要的东西,都在不断地错过。
黄爱菊(前排右)与舞台搭档王文英(前排左)及同事
她生了四个孩子,可是身为剧团主演,为了心爱的舞台和演员的责任,她只有忍痛放下襁褓中的幼儿,常年远赴他乡忘我演出。
《包青天》剧照
舍弃家庭,投身舞台
四个孩子的童年、少年时代,作为一个母亲,她是一直缺席的。
骨肉生离,是对一个母亲大的折磨。但作为名声日重的主演,演出任务越来越繁重,在黄爱菊的天平上,要同时承载着事业的责任与母亲的天职。但也或许正是长年的天伦之离,使她更懂得骨肉相聚的珍贵,才有了舞台上那个令人难忘的贤良温厚的“国母”。
80年代初《打金枝》剧照
为了更恰当表现“国母”端庄贤淑的母性情怀,黄爱菊充分发挥艺术才能,大胆借鉴豫西调唱法,降低调门,将豫西调的低沉柔和灵活地加入到豫东调的清脆俏丽中,充分体现出“国母”对女儿、女婿温柔大度、谦逊和蔼的宽厚,谆谆教导犹如平民母亲,充满了亲切的母性魅力。
正是这出充满家国大义、溢满伦理温情的《打金枝》,成就了豫东调在1980年河南戏曲流派调研大会上的辉煌。剧中分饰唐王、国母的刘忠河、黄爱菊,也和这部佳作一起载入史册。
1982年西安演出《打金枝》轰动全城
投入时,便是身心两忘,天生的演员即是如此。只要一走进后台,黄爱菊便忘了生活的一切忧虑,所有的喜怒哀乐都给了戏中的人物。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身上有种对认真的追求,使她在基层演出中也长年保持着毫不懈怠的较真。
黄爱菊的唱腔,既保持着豫东调旦角发声的高昂挺拔、流利明快,又在不同剧目、不同角色的需要中灵活运用,从塑造人物内心感情出发,以情带声,声情并举,使她的唱腔清脆中有委婉,高亢中有深沉、格外别致动人,因此被观众盛赞为“豫东黑牡丹”。
1980年流派汇演《打金枝》剧照
舍弃职称,成全母爱
对天生的演员来说,在不同行当、不同人物之间穿梭体味是快乐的,但对于一个母亲来说,长年的骨肉分离也带来心头之痛。
1986年,正在事业的黄爱菊做出了她一生中难的一次决断——提前退休。
艺术事业鼎盛时期的黄爱菊
此时的黄爱菊,刚刚递上二级演员的申请书,她把人生的天平倾斜给了为人父母的天职,一旦放下,她便放下了身为一个表演艺术家的全部荣誉,她憧憬过梅花奖,可这一些,都将成为永远的泡影。
80年代黄爱菊(右二)、拜金荣(右一)参加商丘市政协会议
《血溅》剧照
但对黄爱菊来说,唯有这样的选择,才是一个女人正确的抉择。
黄爱菊夫妇与子女
一部《打金枝》,一腔母子情,一别成憾事,一生总梦回。
《打金枝》剧照
我把好的年华给了你,便不虚此生。
我把深沉的爱给了血脉,也甘之如饴。
《穆桂英下山》
如今,这位步入晚年的表演艺术家和所有普通的老百姓一样,在她曾荣获掌声与欢呼的土地上,与老伴相守相伴,过着宁静淡泊的生活。
一任光阴似水,多少往事,都付于淡然一笑,无怨无悔……
黄爱菊老师近照
拓展知识:豫剧演员宁静个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