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肌肉含量低怎么办
近年来,体重超标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不但是肥胖症患者,也是肌少症的受害者。
正常情况下,30岁以后人体肌肉量会自然流失,大概每年减少总肌肉量的1%~2%。一个70岁的老人,肌肉量仅相当于正常峰值的60%左右,80岁时就只有原来的一半了。但是,在“懒宅一族”人群中,肌肉的减少速度加快。不但影响生活质量,还会缩短人的寿命。
肌肉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肢运动离不开肌肉,心脏跳动是靠肌肉的收缩,血管也要靠平滑肌的收缩运动驱动才能保持血液的连续流动。
01
肌少症的危害
影响脑功能脑出血或脑梗死的患者,如果救治不及时,会留下肢体瘫痪,随后便会出现肌肉萎缩,原因是没有主动运动和失去了大脑运动神经的支配。所以,大脑的运动神经元能够支配肌肉运动,因而其功能的正常对肌纤维的存活重要;反过来,外周肌肉的强化锻炼,可以增强大脑神经的相互联系和功能。
一般情况下,人在70岁以后,脑萎缩进展加快,运动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严重影响下肢功能。因此,“存钱不如存肌肉”,多运动,让四肢发达起来,有利于减缓大脑细胞的衰老。
影响肢体运动年龄的增长伴随着大脑运动神经元的凋亡增加,如果剩下来的神经细胞不能担负起代偿任务,就会使得外周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而衰弱。同时,体内对肌肉合成的有益激素(如胰岛素、雌激素、雄激素和生长激素等)分泌量会减少或节律发生变化,加上维生素D缺乏等原因,使得肌肉减少,强度下降。
影响血糖餐后高血糖可能是因为肌肉过少。
人体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主要有三大类: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血糖主要来源于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吸收,部分来自于蛋白质和脂肪在人体内的转化。当血糖用不完的时候,它会被转化成脂肪和糖原储存起来。包括暂存在肝脏的肝糖原和储存在肌肉组织中的肌糖原。
肌糖原合成的原料就是血糖,其总量远远大于肝糖原总量。因此,肌肉是糖原贮存的重要组织,就像一个调节血糖的“蓄水池”。如果肌肉量少,或运动消耗少,血糖就减少了一条去路,尤其是在餐后血糖的“洪峰”到来时,血糖就不容易降下来。因此,肌少症的患病率在糖尿病患者中高于普通人群。另外,血糖长期升高,会提高人体炎症和氧化应激水平,导致肌细胞的凋亡增加。
02
肌少症的防治
抽烟、酗酒、熬夜、精神压力大、高血糖、高血脂等人群的炎症水平高于普通人,会引起肌肉组织合成代谢失衡,也会引发肌少症。对于年轻人来说,运动减少是肌肉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另外,运动时间、强度不够,形式单一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肌肉量减少。很多人认为散步也是运动,但其实“悠闲自得”式的散步对保持肌肉的质量帮助不大,必须让肌肉“费点劲”才会更有,如快走、走上坡路、腿上绑沙袋、跑跳或者进行专门的力量训练。
肌少症的防治包括四个方面:运动疗法、营养疗法、药物调节和康复调节。
运动疗法运动是获得和保持肌量和肌力有的手段之一。青少年加强运动可以让人体在生命的早期获得尽可能多的肌量峰值量和肌力,中老年人坚持运动能够减少肌肉流失,保持肌量、肌力和骨量。主动运动和被动活动相结合,有氧运动和肌肉训练相结合,可以增加肌量和肌力,改良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
营养疗法现在很多老年人存在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情况,应注意补充营养和维生素。日常生活中,老年群体要保持膳食平衡和充足营养,必要时考虑给予药用的蛋白质或氨基酸进行营养补充调节。户外活动较少的老年人,其体内维生素D不足,可表现为肌肉无力、活动困难等。补充维生素D,不但能改良肌肉,还能强健骨骼,防止跌倒。
康复调节康复调节多用于已经患病的人群,尤其是大脑疾病导致的肢体活动障碍,主要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调节。针对不能运动的老年人,水疗、全身振动和功能性电刺激等物理调节都是不错的方法。此外,物理因子刺激,如电磁场、超声等在肌少症的防治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药物调节目前还没有以肌少症为目的而针对性研发的药物。现有在临床上使用的部分药物可能让肌肉获益,也被尝试用于肌少症的调节。如同化激素(睾酮)、活性维生素D、用于降血压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生长激素等。
文:郑州市第十五人民医院 田晨光
来源: 健康报
拓展知识:肌肉含量低怎么办